Naive Wang's Nowhere Land

My personal blog

对影评的一些疑问

豆瓣和IMDB上的影评写得并不好,甚至很垃圾 — 基于作品本身的表达意愿来讲;内容多数是个人感受,在这个层面上讲,多数评论者是基于自己的感受评论,而不是严谨地、在理解影片创作者表达意愿之后得出的观点。因此影评即使是在言论不受管制的地区也很少能达到帮助影片创作者这样的标准。

我前些年的时候给《爆裂鼓手》写过一篇影评。实际上之所以我现在觉得这篇影评并没有差到我将此删掉的地步,是因为,当时我,一个评论者,对于《爆裂鼓手》而言,和此电影想要试图传达的某些理念;当代爵士乐没落、追求极致这些内容高度一致;也就是说当时的我的影评传达出了和《爆裂鼓手》这个影片想要传达的东西基本是一个东西,几乎是在帮着编剧和导演讲解这个电影;哪个镜头是给谁的,在影片中给了多少秒,目的是如何如何之类。但是在这个基础上,影评的观众是怎样看待的呢?在这种两级观众:影评者是影片的下游、影评读者是影评的下游,这种模式下,影评读者会不会对影片本身产生误解或者理解偏差?如果一个没有观看过影片的影评读者在读完影评之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个电影不好看;但实际上此影片实际上很符合此影评读者的口味,这是不是一个影评者,这个中间人(Agent)所期望的?而如果影评读者读完影评之后先入为主的狂热追捧本可以很一般的、否定很优秀的作品,是不是一个影评撰写者所期望的呢?而影评撰写者期望的,和影片作者的期望不合怎么办?

针对以上问难题,最好的解决方案是邀请读者先不带任何偏见地观看影片,然后再浏览影评,毕竟一手的主观感受无比重要;但是又:如果说本身是一个好作品,观看者没有理解怎么办?再,如何引导观看者欣赏本可以称得上伟大的作品?

因此,疑问一是:影评该如何撰写才能比较少的既避开个人偏见又能畅谈个人感想?值得一提的是,前一阵我看了个Jackie McLean的专辑自评,他的自评由两部分组成:首先是自己怎样召集了技艺超群、和弦高雅的鼓手、长号手、铁颤琴手和贝斯手;然后讲了此碟每一首曲子是谁作曲、从哪改编、哪一块用了怎样的调式,变化变成怎样,因为什么、叙事是怎么一个叙事(Ghost Town)之类,怎样用音乐展现这个叙事(Eddie Khan怎样表现进入幽灵镇,又怎样离开)这些东西。这篇自评给我一些启发,因为首先这是创作者一手的评论;其次是的确能够帮助困惑的听众理解音乐里面的编排。但是我在评论比如Blue Rondo的时候,由于我不懂乐理,会说这个曲子是深灰色中螺旋上升的青色和靛蓝色光点,这种非常主观的感受会不会对之后的听众产生理解偏差呢?

另外,片面的理解可能还和未观看其他影片有关:看完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之后可能会一头雾水,但是在看了库布里克的《奇爱博士》和同时期同题材,塔可夫斯基的《飞向太空/索拉里斯》之后,这些内容合到一起会产生一个共鸣般、开窍般的理解。但这够吗?它们的同名小说想表达的意思又完全不同,这些内容从一个影片向外展开,一般是一些其它影片,一般是同名文学作品。一个优秀的影评不应该是此电影的终点,而是一个中间节点(Broker)一样的存在。

至此,我还不能针对怎样写出一篇好影评得出结论,但是至少我现在知道,我应该用何种方法来写影评了。

至少,评论者不应该规定观看者应该将此电影视为一个怎样的电影,而是让观看者知道,这个电影想要怎样让读者同意自己是一个怎样的电影;正如有悖于亚里士多德所提倡的人应该如何幸福生活;而是说,让人自己掰扯(东北话,探讨)明白,什么能称得上是幸福生活,并为此奉献一生的努力。

Elvin,2020年3月11号,烟台,午夜匆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