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plash
第一次写写影评(其实不算),一来锻炼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二来写写感悟(切合实际的胡言乱语)。
先说句题外的。
这两天看木心的回忆录,看到一句“别人不理解你的时候,自己不要出去说。”,深表赞同。可是看到后记,陈丹青表示捉急:你走出去讲讲罢,总会有人听的。他老人家终究是临终前也闷声大发财,想到这里略遗憾。那么我虽才疏学浅,至少也是有些玩意儿…….咣当一下? 先拿出来再说罢,毕竟认真的听众总是存在的。
第一次看爆裂鼓手,上学期,朋友给介绍,爆裂鼓手,一听咋这名,搜搜,跟爵士乐有关,来精神了,一就下个高清的,八个多G,校园网,几兆几兆的蹦,半下午功夫下得,晚上看。 舍友都出去了,为了复制影院的现场感,关得灯,屏幕调成最合适的角度,耳机调到较大的音量(表示我经常这么搞….),start!
看到一半,宿舍仅自己,索性哭,大哭。
我对自己所好从来没有狂热到如此程度,相形见拙。热爱到不理性,可能会让旁观者侧目,但明知者心中一定是羡慕而怜悯的,甚至有些嫉妒,畏惧。
所以呢,励志?对此回答一句无可奉告,给作品,特别是艺术相关,扣个什么主义,什么题材的帽子,还是不够好:大师级作品从来都是自成一体。
现在看来,whiplash讲述了一个追求极致的鼓手,遇见一个追求极致的导师,两人一同走到乐池的最终点,也可以说是不归路,情节与《霸王别姬》“成角”的那段相似,都“成全了自个儿”。 我最喜欢的一句:……just…relax,you are here for a reason.既不肯定你的能力,又不给你定死目标:放轻松,你有理由呆在这的,想怎么干那就干下去吧。对我来说,不励志。我这人没志的,只是想找点有趣的事做做,并且做得好一点罢了,《麦兜故事》里有句:如果烤鸡不好吃的话,那就烤的好吃一点喽。就这么简单。 不少人把此电影批判一番:“哪来的400拍,扯淡嘛……”可能是搞音乐的,如是说;,“妈的,替那个妹子生气,Andrew真傻逼也!” “呵呵,这么样早晚…..你看看,出人命了吧”…..有如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深爱着的一群人,竖中指的也是一群人。想要表现真正的极致,总要牺牲点什么的,总会变得略给人insane之感的。 我不是电影工作者,但是我看的太多啦(略骄傲状),电影语言读不太通,当年和朋友去看刺客聂隐娘,一边打着哈欠一边看着朋友精神百倍地评判着片子…不过个人感觉是有的,可能有错,总得说出来。
听感很棒,跟情节的节奏,也适合场景:bebop(主体)躁动的整体感,与疯狂追求极致的Andrew,配。古典乐是不行的,底蕴太丰厚。演奏时镜头切得棒,现场感极强,我看完第二遍,拿出下好的Blue Note Art Brakey的专辑听,依旧没电影中最后演奏的【房车】带感。 脏话听着带劲:Milk the curt!……..不多说了,想学习一个的自己去边看边练吧…… 前两天朋友拿起一句话:下一个查理帕克是永远不会半途而废的。我寻思是不是忽略了点什么,随即又看了遍,还好啦,这次没轻弹。
以下严重剧透
一开始,Andrew在独练,那时就有想要极致的意识,但还是略为迷茫,说巧不巧的就招来Fletcher,两个都喜好极端的家伙打了个照面。这段过去,父子看电影,爆米花里撒巧克力糖,却不吃,有悖于常理,不善表达,总想勾搭影院妹子(长得甜,I do like it.),几次才成功。次日去上课,不大受班里人待见。突然看见Fletcher在门口的影子,Andrew心神不宁,终于在Fletcher上课时偷眼向教室里望去,看对眼了….妈的,情节讲出来感觉怪怪的,挑着说得了…这算是契机,后来F终于把An整到自己的乐池里,鼓励一番,have fun with it,接着批判一番,激将法。An当时如果讲的不是upset,而是angry的话,某些人的乐子可不知大到哪里去了…
查理帕克被扔铜拔的梗,An被扔了个椅子,肖恩凯西出车祸的梗,An为拿鼓棒被卡车(卡车和大巴在电影里从不干好事,变形金刚除外,不信去818)撞,这两个暗示处理的略直白。 Andrew大喊自己很不高兴之后,追求卓越的潜能完全被激发出来,于是乎把笑得很甜的妹子给甩了(激怒了很多网友);在家里吃饭时被父亲噎着,气走;最后毕竟狂的实在不行,与fletcher闹掰(shit,依旧是感觉怪怪的),打丫的。
遂被退学,依旧觉得F不算是坏人,“你想叫我说什么吧”机智,自然F也被学校踢了出来,作为音乐人干点副业什么的。
电影到此大可像西德电影《浪潮》那样直接结局了,告诉我们“狂了一时,危害大大”。可精彩的是,二人在一个酒吧里偶遇(越来越奇怪了),F终于说出了自己的观点:要把人的潜能逼到极限,而且从来不为自己的方式道歉(多有骨气),遂给An一个发大财的机会:我带的那个乐队里鼓手太糙,要不你来试试? 结果在上台后An又被打击一番,无颜,下台,找爸爸。 但就是没完。
回到台上,开始我行我素地敲,这次真的是有底气地angry了。这又与之前查理帕克在台上被笑话呼应。 最后,Andrew hold 住全场:发了笔横财,最最后,Andrew和Fletcher终于都幸福的笑了(我真不是有意去歪他们俩的),剧终。 再看一遍,励志?算是吧。
最后的演奏,父亲的目瞪口呆,壶口上的鲜血,Fletcher给Andrew扶起来的鼓,大概是自己最好的证明了。
主角终究是在跟自己抗争(好电影终究都是在讲一个人,多了便成情景喜剧),但是“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机会很重要。
不过呢,不管是机会也好,跟自己抗争也罢,能从牛角尖里钻出来,就值得敬佩。 敬佩并不一定得去学习一个,能触及内心,差不多就够了。
2015的小尾巴 王拿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