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
百度百科对其评价很高,诶,这就对了。
王小波,来烟台,我老家牟平,插过队,缘分,但我在两岁的时候他就哏屁了。
初识王小波是在看一本叫《华山论贱》的书,里面把整个世界统统损了一遍:你们很贱。里面提到王小波,我一看这人名挺有意思,回家一查家里还有电子书,有一本叫《沉默的大多数》,好奇地翻翻,黑色幽默投我所好。那就排着看吧,第二杂文,《思维的乐趣》,之后便是时代三部曲,红拂夜奔,三十而立,2015…一大半是笔者拿着笔装着写作业的动作,点着手机屏翻页看完的。
学理的动笔写东西,要比纯种学文的高出一块,因为人文是出于自然的。笔者在接触他的书之后便否定了语文课上教的那些道道,于是我的语文随着看的书越来越多而越来越low,但也有了一种乐趣,便是俯视地看着这些大纲里要求的东西。
高三的时候看了一本,《他们的世界》。写的很客观,但对笔者而言绝对是毁三观。拜李银河所赐,你他妈可真够狠的。前一阵看完一本长篇《万寿寺》发现与之前看过的《审判》实在是太像了,翻来覆去的写着相同的情节,荒诞至极,意在表达某种意识,状态,而不是为写故事而动笔。情节对其来讲只是一种载体。笔者喜欢这种风格。荒诞,荒诞至极则生幽默,幽默中透着无奈。其笔下的大部分有关文革的场面就是这样,这是笔者想起了余华在《十个词汇里的中国》里写道,当时毛泽东去世,这个姓余的小朋友和当地所有人来到大喇叭前听哀悼词,发现周围人都在哭,哭的很认真。而余华装着哭了一阵突然想笑,于是捂着脸,已经笑抽,其他小朋友以为余华伤心的不行了…就是这种状态。
荒诞之外,便是一种压抑,尤其是性压抑。与2001太空漫游里的前奏相仿:没有画面,只有怪诞之声,相当沉闷,外部的一切都好像是机器在运转。王小波反倒把性压抑描写的很生动,很诙谐。
因此有人称王小波是中国的卡夫卡。还得多亏上个世纪那可怕的十年,造就了一个独特的思维。在一个死气沉沉的世界里寻找,但不知道要找什么,可能是其本身,也可能是仅仅为了打发时间,笔者认为《黑铁时代》很强烈的写出了这种状态,但很遗憾,这是个未竟稿。
因为太有个性,于是大致可以分两种观众:要么是全盘否定,要么是相当喜欢——真正的好东西总归是小众产品。能真正看懂的人不多,欣赏的更少。你不能指望全中国都来看王小波的书,我敢说他写出来的东西大部分人是接受不了的。也不能听说有人对王小波评价高就翻书找一些什么人生格言。但看书这个东西,终究是和文字对话,最终还是利于自己。
如今笔者很欣慰地看到王小波的书在新华书店里被放在经典文学的架子上,对于外界褒贬不一的评价,我只能说,王小波对我影响不小,并且我喜欢他的书。
2015/02/25 by K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