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ive Wang's Nowhere Land

My personal blog

相声将带我们笑到何时

我不喜欢装的文质彬彬,显得好像我多有学问,不喜欢一味的批判,活脱脱一个愤青喷子,我更喜欢调侃。

相声是中国的一个特色节目,发源地大致在北京、天津、河北一代,之后便产生了各个地区不同的、具有特色的相声文化,比如山东快书之类,笔者在此不一一细说。

我接触的第一个相声艺术家是刘宝瑞,当时初二,喜欢听他的相声,因为当时不会下载,只能在线听,我就用当时仅有的MP3放在音箱上录了一段《珍珠翡翠白玉汤》,每天听,不够。而现在,遍地郭德纲,虽是听得拍桌子笑,也不如当时的感觉。

我非常欣赏最早一代相声艺术家给我带来的震撼,主要由三个人领衔:刘宝瑞、马三立、侯宝林(在此不提搭档),刘宝瑞的单口相声,我认为,至少当前没几个能赶得上。这种用调侃以主要形式创造的幽默氛围,充满智慧,那些听众想必是侧着头,靠着椅子背,面带微笑,陶醉状。马三立主要是以强烈的反差来制造幽默,《从十点钟开始》就扮演了个净说空话的人,远大的目标和之后的吹牛使观众一阵阵大笑。

值得一提的是,马三立也有单口相声,例如《逗你玩》、《挠挠》之类,与刘宝瑞不同的是,他的作品充满现代风格,但仍不失那种幽默的智慧,“妈妈,他拿裤子!”。侯宝林则是能把京剧和相声非常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别有风味,比如《戏剧杂谈》、《秦琼卖马》等等。

在这些老一辈艺术家之后,以笔者的区分,我们迎来了以姜昆、马季、冯巩为代表的新一代相声艺术家。

可以这么说,在笔者眼里,除了马季,大多数人,真的不怎么好笑。马季开创了现代相声的新标准,最为经典的是《宇宙牌香烟》,但笔者只能说声抱歉,因为马季的相声真的听得很少。这一阶段也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例如高英培和范振钰的《卖鱼》,这一阶段的好相声实在太少只能再举一反例:姜昆的老虎池子。。。。

这一代相声有向小品靠拢的趋势,笔者比较反感小品,认为它是一种快餐文化,在此不深究。并且,这一代作品反映的主题都比较#社#会#主#义,这也成为相声不好笑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而现在,在第二代相声艺术家没有退去之前,来了个郭德纲。

《卖面茶》笑的我肚子疼:郭德纲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确实很好笑。以及他旗下德云社出来的李菁何云伟;曹云金刘云天(?)。不得不说,郭德纲本人有非常过硬的基本功,以至于可以与北京电视台抗衡。

现在市面上的大部分相声作品,都是效仿郭德纲的风格(笔者说不明白郭德纲是什么风格,但是知道,能感觉出来)。

我认为郭德纲的相声已经俨然成为一种快餐文化,如同现在的心灵鸡汤以及韩剧一样,心灵鸡汤的确很感人,有些韩剧我也喜欢看,听郭德纲的相声我依然能笑的喘不过来气……但那,已经不是在欣赏艺术,而是填补忙碌和忙碌之间的空缺——拼命遭罪,拼命放松。正如火车提速,而我们看到车窗外的风景却越来越短暂。

相声将带我们笑到何时——永远都会哈哈哈的,不笑就不叫相声了。可能我们需要的不是那种相声带来心灵上的享受,而是是实实在在的放声大笑——我花了时间听相声,不笑怎么对得起这时间。

正如以前在语文阅读题上看到一篇评论当时抗日神剧的文章:“我们想要的仅仅是暴力本身。”,

我们想要的,仅仅是欢乐本身。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